医疗级移动应用大概率是低频应用,这是由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根据美国调研机构统计,目前2/3的用户在下载移动医疗APP后停止使用。
目前互联网医疗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的格局,进入讲故事、推高估值,再讲故事的不断循环中。尽管互联网巨头、传统医疗企业、PE/VC机构等各方纷纷布局,投资热情高涨,通过中美比较,我们认为,国内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同质化、政策、观念、专业性等种种瓶颈,医疗诉求远未满足,商业模式并未清晰。
待泡沫挤出、政策落地、观念演变、技术成熟,更多的未满足诉求得以解决,商业模式逐渐明晰,互联网医疗行业才能进入真正成熟期。大浪淘沙,始得真金。
图表: 在线医疗发展的七个瓶颈
1) 同质化程度高
如果前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健康管理类、医患交流应用,你会发现众多眼花缭乱的应用。行业同质化程度之高,已经到了需要挤出泡沫的阶段。我们认为,一旦在某个细分领域,有应用已经获得较为广泛的市场基础,跟随者必须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通过服务差异化、目标群体差异化、入口差异化等各种方式占得一席之地,做小而美的应用,更有希望在细分市场站稳脚跟。
2) 低频应用
医疗级移动应用大概率是低频应用,这是由医疗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的。根据美国调研机构统计,目前2/3的用户在下载移动医疗APP后停止使用。低频并不意味着低效,想要让用户的每一次使用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需要用户粘性、商业模式上做文章。
3) 政策落地难
多点执业难落地。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医生定点执业,医生依附医院获取患者资源,收入与患者数目不直接挂钩。虽然近年来多点执业一直推进,但由于医师申请多点执业需要第一执业医院批准,而多点执业涉及到医院之间的利益分配,政策推行结果不理想。未来,若能实现多点执业无需原医院审批、执业地点数量无限制,多点执业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远程医疗受限多。近期卫计委对远程医疗进行了规范,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增加了行业进入壁垒。美国法律规定,医生只要在某个洲拥有执业牌照,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政策相对宽松得多。
4) 医疗机构开放程度低
买方市场vs卖方市场。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医院集团开始对外发布医生的评价信息,研究表明,在美国25%的病人会参考医生评价信息去选择医生。在国内,医院更多是垄断资源,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地区,患者很难获取针对医生个体的客观评价,医院也很少重视患者的反馈意见。
医疗机构互联互通还远未实现。美国,医院和诊所的互联互通较为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电子病历档案较为完善,医院和药房的电子处方已实现对接。而在国内,大多数公立医疗机构不愿意开放,数据共享存在较大瓶颈,医院信息化呈现地域性垄断的特点,电子处方还处于探索初期。
5) 各方观念都有待培育
医疗行业消费者与移动互联技术的使用者匹配程度不高。医疗行业的消费者,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其匹配程度不如游戏、娱乐、支付等行业。占人口10%的65岁以上老人的医疗支出占全部卫生费用的比例大于30%,但同时也是各年龄段中使用智能手机和APP的比例是最低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惯用移动互联网年轻人成为医疗保健行业的消费主力,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之大无需多言。
消费者付费观念还有待培育。在美国,新病人预约就诊时间平均在27天左右,这使得在线就诊服务的需求广受欢迎。手机应用Doctor on Demand可以实现每个电话收费40美元,手机应用Pager通过提供在纽约市区5分钟内医生给客户回电的服务,收取每个电话50美元/每次上门看诊300美金的费用。而在国内,同样水平的价格是无法想象的。
医疗服务提供方、保险支付方、药企等观念的转变同样有待时日。在美国,医院开放程度高,服务意识强;商业保险支付模式较为成熟;药企研发能力强,学术推广需求大。而在我国,市场仍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激励体制不完善;商业保险覆盖范围小,以国家医保支付为主;国内药企大多是生产仿制药,精准营销需求不强。
6) 缺乏专业评估手段和行业监管
专业评估手段不足。医疗服务提供方(医生/医院)、支付方,对众多APP的专业性还心存疑虑。例如保险公司为慢病管理APP付费,但是APP是否真的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病率,能降低多大的比率,这些都需要专业的评估。
行业监管力度不足。例如患者接受的在线医疗服务水平如何,提供线上服务的专业人员是否具备资质等,患者隐私是否得到保护,支付手段是否安全可信,未来势必需要统一的行业监管政策来规范在线医疗服务。
7) 变现难,商业模式不明晰
限于以上种种因素,现有的APP很多止步于吸引用户这一环节,即使吸引到用户,如何提升用户黏性又成为一大难题。流量积累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如何利用流量创造有效的收入才是关键,公司的发展有赖于流量的积累和变现,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