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用火爆来形容医疗器械领域投资市场毫不为过。回想七八年前,国内医械公司,著名的也只有迈瑞等几家,当时医疗器械的投资还没有受到像今天这样广泛的关注。当时整个医疗器械市场还主要是进口品牌的天下,同样,投资领域中,本土的人民币基金也不多,比较活跃的还是一些美元基金。
当时的美元基金很多是在国外进行最终决策的,因此中国的投资团队在向国外的决策团队进行陈述的时候,多数的逻辑是这是中国版的某外国医械公司。中国市场巨大,但高价的国外产品让其不能够被更多人使用,因此需要一个进口替代型的产品。由于客观上中美两国确实存在差距,这样的进口替代投资思路一直到现在都是管用的。
迈瑞与小迈瑞们
在2005年前后,国外大公司多数只覆盖了中国医疗金字塔顶端的一些三甲医院,对于下面的市场没有太多精力和兴趣去顾及,迈瑞就是抓住了这一机会,从代理起家,依靠农村包围城市,逐步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慢慢积累起了竞争优势,再逐渐去攻占高精尖的高端市场。
这一年对于风投行业来讲也是重要的一年。这年夏天,硅谷知名风投公司联合组织了一次中国考察,在此之后,一大批著名外资基金纷纷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这些美元基金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和对中国的信心。但是当时的多数美元基金还是以投资互联网为主,很少有医疗或者医疗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也鲜有专业团队的参与。
同时,对于国内基金来讲,2005年4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也注定被载入史册。这让本土创投开始看到了曙光。在此之前,本土创投面临募资无法到位,或者投资无法退出的尴尬情况,在这之后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此时的股票市场还没有创业板,更没有后来的其他版块,所以美元基金的投资需要去海外上市获得退出,而人民币的投资比较缺乏多样的退出渠道。
2006年,迈瑞在纽交所上市,继而被广泛报道和关注,引发了一轮医疗器械的投资热,在迈瑞上市前和之后的很多年,发掘类似迈瑞模式的医疗器械公司或者投资迈瑞离职员工创业公司的趋势一直在持续,后来才有了被称为小迈瑞的一系列企业。
伴随着国内股票市场的火热和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国内资产开始了重新估值的过程。一些现在医疗圈里赫赫有名的企业,如乐普、微创,还在进行发展期的融资,海归创业的价值逐渐得到了市场和投资机构的认可。也是在这一时期,医疗高值耗材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以心脏介入领域的全新治疗手段带动的国内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虽然在接下来金融危机、A股大跌的资本环境中,投资机构相应放慢了投资节奏,但是医疗领域投资却呈现别样的风景,被定义为新医改前夜的2008年,随着一些对医疗市场利好政策的出台预期,很多原先只投互联网的基金也开始进入医疗领域。
2009年是国内投资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广受期待的创业板在深圳推出,让大量的本土投资机构获得了回报。在此之后,国内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大幅增长,投资数量也在后来远远超过美元基金。正是人民币资金的涌入,才开启了后来器械领域投资的一个高增长时代。
20151222_090601.jpg
不断转换的投资趋势
2009——2011是医疗器械公司上市最多的几年,乐普、康辉、创生、微创、先健、和佳、宝莱特、理邦、冠昊、尚荣等医械公司先后公开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的上市一方面让投资者看到了投资医疗器械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同时更多医疗械器上市公司的出现,也为该领域的投资,带来了更多的资本。
“基因风”开始刮起来是在2012年。实际上在2011年,一些嗅觉敏锐的基金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当时专注于无创产前诊断的贝瑞和康已经进行了A轮融资。2012年,华大基因的融资将这一领域彻底推向高潮。
就在2012年夏天的几个月里,似乎全中国的投资机构都在打听华大基因的消息,后来的融资额破了纪录:融资14亿元,投资机构包括光大创投、云锋基金、红杉资本等,在这之后的2013年和2014年,又有很多从华大基因出来的员工成立的企业获得了投资,市场也在寻找无创产前以外的“杀手级”检测工具,该领域的投资持续升温。
这两年里发生在投资圈的大事件还有康辉、创生两家公司高溢价被跨国企业收购。这两起并购带起了投资机构对骨科器械投资的狂热。除此之外,并购事件也表明,IPO并不是投资机构退出的唯一渠道。像千军万马闯独木桥般的IPO,有时候还不如并购退出能获得更高的溢价。
时间进入2013年,两会召开、领导层换届、之后的反腐,深刻触动了医疗流通领域的神经,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引领,也为创业企业的火爆和互联网医疗的爆发打下了基础。互联网医疗开始蠢蠢欲动,丁香园、杏树林、好大夫,挂号网都在迎接风口的到来。虽然接下来的两年里,互联网医疗从狂风暴起到细风徐徐,造成了泡沫的同时,也引起了投资圈对该领域投资更多的思考。
2014年,中国股市终于摆脱了过去六七年的疲软,春天再次到来,同时证监会的利好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各种新兴版块的不断成立,为投资的退出提供了更多的渠道。
投资机会反思
随着股市火爆,上市公司的并购意愿变得非常强烈,一时间,无数的热钱从二级市场涌向一级市场,不仅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在疯狂寻找并购目标,上市的药企也因为各种原因极其渴望能收购一些医疗器械企业。这使得医疗器械的投资进一步得到热捧。
回望过去的10年,医疗器械投资从无到有,从不热门到抢手,经历了一个不断升温的过程,一方面使得医疗器械领域的创业变得容易,有实力和有想法的人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他们的梦想;另一方面,也推动了一些泡沫。
身在行业中应该客观的看到中国的优势和不足,不断进行回顾和思考,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投资指导,鼓励真正的创新,同时挤掉一些泡沫。如果要对未来做出预测,有几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众多,在每一个领域,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到底有哪些?可以做些什么来缩小这些差距,同时获得投资回报?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创业和投资思路还可以走多久?是继续跟随还是不断创新?在这之后,市场的导向在哪里?
其次,国内的企业在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走出去,拓展全球市场。届时,产业链上的各方又该如何统一行动,促进这一趋势。而如何整合中国市场和全球资源,加速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很难全面回答,但是目前政府带了一个好头。5月19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方针和重点技术领域路线图,其中针对医疗器械领域也做了一些比较具体的规划,但是,这份文件应该只是一个开始,行业内的各个公司,机构都应该仔细研究发现更为细化的路线图,真正为推动中国医疗器械的量质齐升做出努力。希望再过10年回望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新的转折和更快增长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