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上海医药宣布参与私有化澳大利亚营养品上市公司。10月21日,Vitaco收到澳洲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发出通知批准本次交易。近年中国企业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的案例已经不少。鉴于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可海外品牌,这些海外品牌的进入势必压缩本土品牌市场。
继8月初宣布参与私有化澳大利亚营养品上市公司Vitaco Holdings Limited(以下简称Vitaco,股票代码:ASX: VIT)后,上海
医药(601607,SH)这一交易再获推进。
10月24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10月21日,Vitaco收到澳洲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以下简称“FIRB”)发出通知批准本次交易。同时,其亦于20日就本次交易完成了在上海国资委的备案程序。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新动态预示着上海医药距保健品行业又近一步。
虽然眼下上海
医院尚未正式宣布有将该品牌引入中国市场的计划,但种种迹象表明,上海医药或有此意。更重要的是,近年中国
企业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的案例已经不少。鉴于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可海外品牌,这些海外品牌的进入势必压缩本土品牌市场。且目前本土保健品行业仍处于鱼龙混杂阶段,也为海外品牌提供了“可乘之机”。
拟收购Vitaco60%的股权
在并购案件不断的医药行业,上海医药关于参与Vitaco私有化一事此前备受瞩目。根据早前的公告,上海医药是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SIIC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roup) Ltd.与 Primavera Capital Fund II L.P.(春华)下属全资子公司PV Zeus Limited共同进行的这一交易。按照公开信息,上海医药拟以现金出资约9.38亿元收购Vitaco60%的股权。
Vitaco是一家开发、生产和销售营养、健康及保健类品牌产品的营养品公司,于2015年9月16日在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
在此之前,中国企业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公司的例子不在少数。2015年9月,合生元以约76.67亿港元收进了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维他命生产企业Swisse83%股权。
今年8月2日,新希望集团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新希望旗下草根知本并购澳洲保健品牌Australian NaturalCare”的消息。基于最近几年澳大利亚的几个主要保健品企业几乎都曾收到来自中国的收购要约,此前不乏有观点指出,不排除FIRB会以保护本土产业为由拒绝上海医药的收购。
但目前来看,这一疑虑显然对上海医药不构成影响了。当然,上海医药在公告中仍表示,经FIRB审批通过并完成上海国资委备案程序后,本次交易仍需完成一系列惯常交割条件,包括Vitaco 股东批准、澳大利亚联邦法院批准及新西兰海外投资者办公室(OIO)批准。“为实施本次交易之目的而需完成的剩余交割条件正在履行过程中,故本次交易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对这些可能情况,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医药保健品这块的海外并购审批较严格,但只要不影响本国经济一般也会放行。企业如果规模在国内不是很大,就比较容易,本国的大企业尤其前三名就相对难些。”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注意到,在股东部分,目前的情况较为乐观。澳大利亚媒体此前就报道指出,Vitaco最大股东Net Capital(持股15.3%)及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均已明确支持收购安排。
10月24日,记者意欲就此事的一些细节问题采访上海医药方面,不过其表示目前可以披露的信息已在公告中。
本土企业面临更多洋品牌挑战
在业界看来,上海医药“跨界”进入保健品行业用意有多个方面。现阶段,医药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并不好,整个行业的增速亦正在逐步下降,而与之相对的则是,保健品的发展被格外看好。
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保健品市场大概有2198.53亿元,2016~2021年,中国保健品行业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10%~15%,销售额将从26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在整体的产业链中,保健品一直是上海医药缺失的部分,必然会进行布局。而综合资金和时间成本考虑,新推品牌不如并购。
在分析人士看来,中国企业收购海外品牌两个原因,一方面,中国消费者比较认可海外品牌。另一方面,海外保健品企业的产品品类齐全。不过,即便国际品牌在不断进入,目前国内保健品行业仍旧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就本土品牌部分而言,除了类似汤成倍健等知名品牌外,一些品牌并不被消费者信任。
在此背景下,10月19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据了解,此次送审稿明确了
保健食品的定义,也规范了监管办法和处罚规定。
有分析指出,新条例确定了
保健品行业的合法性,此后中国保健品事业将正式进入监管合规的发展时代。
“这次是国务院出台的,表明国家层级开始重视保健品行业。”史立臣表示,未来监管是否能得到切实的强化,还要看各部委对应的细则。短期内,中国的保健品行业市场不会无限放大,外资品牌进入越多意味着本土保健品品牌的市场被压缩。本土品牌亟需提升质量并在营销方式上创新,否则未来压力将更大。